暑期防溺水不“放假”
據有關數據統(tǒng)計,夏季溺水事故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農村孩子明顯多于城市孩子,發(fā)生在城市的溺水事故也以外來務工子弟居多。出現這種情況,主要有幾方面原因:一是針對農村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足,二是家長對未成年子女的看護義務沒有盡到,三是缺乏正規(guī)的游泳場所。
事實上,每年夏天各地教育部門都會下發(fā)防溺水安全通知。大部分學校主要做法是:由班主任在班級對學生講一遍,再發(fā)一張“致家長的一封信”,讓孩子帶回家交給家長。接受過這樣的安全教育后,學生們其實對于溺水的危險仍然沒有直觀感受,非常容易在集體活動中忘記警示。而且在農村地區(qū),很多家庭是多子女家庭,父母一旦外出務工,充當臨時家長的爺爺奶奶看管力度不夠,精力有限,非常容易放任孩子冒險。主觀放松加上監(jiān)管不力,溺水事故因此就成了年年暑假抹不去的陰影。
曾有人提出能否讓游泳成為必修課,讓每個孩子都學會游泳就可以減少溺水的發(fā)生。也許這樣可以減少溺水的發(fā)生,但我們也應該看到,很多溺水的受害者往往是會游泳的人。實際上他們游泳、戲水的地點才是他們發(fā)生溺水的關鍵,所以教孩子們如何正確地游泳玩水、遠離危險水域,才是杜絕溺水發(fā)生的主要條件。另外,受限于教育條件和各地經濟水平不均衡的限制,要想短時期內在全國普及游泳課,并不現實。
預防功夫在平常
從以往的溺水事故看,不會正確施救,也是導致群體性溺水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往往是一個孩子落水,其他孩子施救不當,結果導致更多傷亡。因此學校進行安全教育,教授學生如何正確自救及施救,是除了警示溺水危險之后的又一個重要內容。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,由于受教學條件限制,多為教師在班級里宣講,很少有帶到游泳池邊,邊實踐邊講解的,甚至很多教師自己連游泳都不會。
要阻止溺水悲劇繼續(xù)發(fā)生,就要改變這種“紙上談兵”式的安全教育模式,更不能突擊在夏季來臨前或是暑假開始之時集中學習。教育部多次督促,各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必須堅持每日課前課后提醒制度,反復告誡學生溺水的危險性。
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游泳課,借此向同學們普及正確的游泳安全知識。為了確保授課“百分百”安全,開設游泳課,除了有常規(guī)的老師、教練組織教學外,還必須有專門的救生員在一旁隨時待命。沒有這種條件的學校,也可以請一些游泳技能高的家長或社會人員來講授,甚至是請一些有過溺水經歷或是救人經歷的人來講解,這要比傳統(tǒng)宣講更能抓住重點。同時,網絡上有很多關于溺水預防和正確急救的視頻,非常有說服力,暑假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觀看,和孩子一起討論預防溺水的方法以及溺水發(fā)生的可怕后果。
多方聯動不松懈
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能忽視,就是農村地區(qū)幾乎沒有公共游泳池,更沒有救生員。孩子天生愛玩水,尤其是炎炎夏日,農村孩子游泳的需求無法得到合理滿足,只能選擇野泳。如何切實有效地教會農村孩子防溺水技巧,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。
在農村地區(qū),如果沒條件興建游泳場所,也可以由政府出面,在自然水面上開辟一塊安全區(qū)域,然后聘請教練員和安全員,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們愛玩水的天性,又能確保安全,還可以借機教會孩子游泳及救生的技能。
防溺水需要家庭、學校、政府、社會共同參與,才能織出一張牢靠的安全網。防溺水宣傳教育實施學校、家庭、社會三位一體,多方聯動,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安全教育,讓防溺水安全警鐘長鳴。
防溺水小常識
●不要獨自一人外出游泳,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較危險且易發(fā)生溺水傷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,如池塘、水庫、河流等自然未開發(fā)的水域。
●必須在家長、老師或熟悉水性的成年人的帶領下游泳,以便照顧。要做好下水前的準備,先活動活動身體,如水溫太低應先在淺水處用水淋洗身體,待適應水溫后再下水游泳;對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,下水后不能逞能,不要貿然跳水和潛泳。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,如眩暈、惡心、心慌、氣短等,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。
●乘坐輪船、游艇等水上交通工具時,要聽從管理人員的指揮,務必穿好救生衣。
●發(fā)現有人溺水,不要貿然下水施救,要大聲向周邊人員呼喊求救,并立即撥打求救電話;同時利用身邊的物資積極開展營救;對于營救上岸的溺水者如發(fā)現已無意識,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的搶救,千萬不可采取倒背、控水等延誤搶救的錯誤手段。